1992年八一晚会上,歌手毛阿敏深情演唱了一首名为《马兰谣》的歌曲,这首普通的、耳熟能详的童谣,却在无意中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中国核武器研发基地的存在。
当悠扬的歌声响起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这首歌背后蕴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故事。
那么这首童谣是如何将中国的绝密军事基地暴露于世人眼前的?歌词中那些看似无意义的数字和词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这个神秘的“马兰基地”,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1955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会上,主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指的就是,而在那个年代,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拥有核弹,并常常以此威胁其他几个国家,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这种威胁更是让中国领导人感到迫切地需要有自己的核武器。
到了1956年,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主席再次强调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咱们不光要搞飞机大炮,还得整出来。
有趣的是,毛主席还邀请了李四光、钱三强等科学家参加会议,并谦虚地表明了自己这帮老家伙就是小学生,还得请专家来给补课。
1958年,中国开始为核试验选址,彭德怀、陈士榘、等高级将领亲自带队,从内蒙古一直考察到青海,最后来到新疆。
这次考察行程长达数万公里,可见选址工作的慎重,有趣的是,参与考察的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有少数领导知道内情,这种高度保密的做法,也反映了核武器研发工作的敏感性。
在选址过程中,曾有人提议在敦煌西北地区进行核试验,然而0673部队主任张蕴钰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指出敦煌很重要,比如莫高窟要是让核试验给毁了,那可罪过大了,再说西北水少,土还松,要是真搞了核试验,那烟尘飘得到处都是,那可不得了。
最终,新疆的罗布泊被选为核试验场,这个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地方,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既偏僻又环境恶劣,很适合进行秘密工作。
1959年,在天山脚下、博斯腾湖附近建立了一个生活区,被命名为“马兰村”,这一个名字来源于当地生长的马兰草,也体现了建设者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马兰基地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工作人员只能住在帐篷里,遇到沙尘暴时帐篷常常被刮烂,后来他们不得不挖地窖居住。
食物也非常紧缺,主要靠玉米面做的“高产饭”充饥,有时甚至要吃野菜和榆树叶,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还要进行高温低温试验,甚至把自行车打气筒改造成压力仪器,这一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工作和生活的艰辛。
1960年前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甚至销毁了有关的资料,这给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钱三强提议请程开甲加入,程开甲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曾在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他的加入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注入了新的力量。
1963年4月,程开甲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在百米高的铁塔上进行核爆试验。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实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第一次核试验使用的铁塔只有30米高,而中国建造的铁塔高达102米,当时是中国最高的铁塔之一,从1963年4月开始,5000多名官兵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才将这座大铁塔建立起来。
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核试验,从这一刻起,中国正式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这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1992年演唱的《马兰谣》,这首创作在七八十年代的普通童谣实际上蕴含着诸多秘密——“小皮球”指的是中国第一颗,因为它的形状圆润,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它为“小皮球”。
“架脚踢”描述的是那座102米高的铁塔,“马兰开花”暗示的是爆炸成功,而“二十一”、“28256”和“28257”这些数字都是马兰基地的机密编码。
马兰基地的故事中,有太多值得铭记的英雄,钱三强34岁就在法国担任研究导师,却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究。
邓稼先放弃了美国导师的挽留,带着原子核知识回到祖国,林俊德更是隐姓埋名50年,直到亲眼目睹核爆成功。
郭永怀的故事尤为感人,他在去北京汇报途中遇难,临死前仍紧抱机密资料不放。
基地里还有一群被称为“核大姐”的女科学技术人员,她们大多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一生都在戈壁大漠中度过,有些人甚至终身未婚。
马兰基地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378位英雄,他们为了核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故事无一不彰显着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主席明确说,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发起战争,而是为避免战争,他认为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让其他几个国家不敢轻易欺负中国。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兰基地的角色也在悄然改变,从一个神秘的军事禁区,逐渐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每年都有大量民众前来参观,了解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历史,感受“马兰精神”的力量。
回顾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历程,能够正常的看到一条艰难曲折但又充满智慧和坚韧的道路,从主席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构想,到马兰基地那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都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国际威胁时的智慧和决心。
但只有自强不息,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从“挨打”到“不挨打”的转变。
另一边,核武器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但其本质仍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武器,因此中国从始至终坚持和平利用核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马兰谣》的传唱,不单单是一首歌的流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些为国家核事业默默付出的英雄,也让我们铭记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该继续发扬“马兰精神”,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1.北京日报2017年08月22日08:29 马兰惊雷——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2】2.环球网 2023-10-16 14:04这首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的密语!3.米艾尼.马兰惊雷[N].北京日报,2017-08-22(013).4.徐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走访马兰基地纪实[J].保密工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