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银行最新的B-Ready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中,劳工指标从以往的观察指标转为了正式指标,并新增了大量评估内容,劳工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2023年3月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全方位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障,从长久来看,更加有助于发挥劳动者的价值,从而帮企业实现更好的良性发展。”中智股份旗下上海市科技人才资源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许芹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指出。
她认为,无论是否有世行评估,上海政府部门都在以“店小二”精神帮助企业、服务企业。从劳资政三方角度来看,政府部门需要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最根本的是通过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让公司实现效益,同时也实现员工的个人成长。
界面新闻:2004年世界银行DB发布,劳工指标争议巨大,因此仅作为观察指标。2023年 B-Ready方法论手册确定的指标体系则新增了劳工领域大量内容。劳动用工在企业营商环境中为何重要?
许芹:一个企业要做好,肯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的战略思想要真正落地,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像一盆绿植能否养好,除了种子本身,土壤也很重要。企业的发展立体多维的因素支持,劳资关系、政府政策等都应该被考虑在其中。
界面新闻:相比以往,B-Ready体系的劳工指标从更宏观的视角,将政府作为劳动关系协调的重要主体,您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许芹:这个新指标更为科学,如果只是把劳动关系的双方作为一个指标来评估,那么总归会有不平衡。政府部门在其中则可以起到平衡或者牵制的作用。劳动者保护不仅是企业责任,更是政府责任。劳动关系更多的是代表市场自主的行为,而政府部门可以从更加宏观、中立的视角,通过政策的激励或者限制,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公平的一个态势。
在劳工领域,政府部门要做的最根本的事是通过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让企业实现效益,同时也实现员工的个人成长。
界面新闻:B-Ready体系新增了职业安全、健康、歧视和暴力指标,希望实现企业经营便利与劳动者保护的平衡,上海有哪些经验和措施?
许芹:从大的政策层面来说,2023年3月1号《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施行,新条例的多项规定涉及企业的用工问题,在歧视认定,招用人员信息查询等问题上都有新的规定,有一些原本企业习以为常的操作方式都需要予以调整。
比如条例提出“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与职工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条例除了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在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上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也进一步明确,不得在规章制度中规定该等限制,扩大了对女职婚育自由的保障力度。
再比如条例特别明确了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查询限制”,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和市大数据中心应当依法严格控制规定信息的查询、开放范围。条例出台后,就有背景调查服务机构下线了犯罪记录核查的服务项目。
当然条例新规定还涉及很多方面,当时我们还举办了很多场的培训,为企业解读条例新规,帮企业规范用工,我们理解这次条例的出台,就是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就业是最基本的民主”,彰显了上海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决心。
许芹: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上海市人社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比如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创业扶持等资金补贴政策,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加强了企业用工保障,促进了人岗匹配,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市人社局在原有响应企业用工需求机制的基础上,打造升级“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企业可通过该平台系统及时填报缺工信息、培训需求等,人社部门及时跟进,提供服务,满足需求。
在线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对所在地区的就业人群开展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和创业指导等服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建成就业服务站点347个。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上海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和更新机制,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目录,聚焦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急需紧缺重点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推进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更好释放人才红利。
界面新闻:上海也强调完善劳动投诉申诉处理、争议解决等工作机制,提升咨询、指导、调解等服务效能;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合规报酬权益。上述举措效果如何?
许芹:在劳动关系建设方面,总结来说就是更加务实,直接贴近源头、解决问题。如依托街镇、园区、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普法,成立街镇争议调解中心,组建以街镇调节组织为主、行业、企业调节组织为补充的调节工作网络。通过比较柔性的多元解纷机制,把大部分的劳资矛盾在街镇层面得到化解。
此外,政府部门也鼓励我们人力资源公司直接上门服务企业,把退休人员工伤保险作为问题挂牌解决,这些贴近式、下沉式工作机制,最便捷、最直接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护航了企业合法经营。
界面新闻: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是“考核”体系,而是要树立一个标杆,让各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照着标杆去努力。在你看来,上海哪些做法可以示范推广?
许芹:比如杨浦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是杨浦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建立的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公共培训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的培训,并提供补贴,真金白银为企业赋能,帮助公司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升级,企业非常乐于输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个培训不仅帮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能让员工实现高质量就业。
2024年,该平台引入47门包括业务能力培训项目、岗位素质培训项目及急需紧缺及高研类培训项目,涉及金融服务、半导体信息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线新经济、新能源、健康科技和实业经济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共培训区内重点企业192家,学员11220人次。
还有徐汇区推出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鼓励企业内部通过老人带新人,资深员工手把手带教新员工的形式,推动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
我们作为徐汇区新型学徒制的评审专家参与过项目评审,之前评审过一家工程类的企业,企业通过具有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的师傅带教学徒,在规定课时内教会徒弟掌握工程识图、建筑力学原理、钢筋计算、配料及现场钢筋识别等理论,并通过现场实践指导,教会徒弟现场钢筋断料、钢筋加工、钢筋绑扎等实践操作。对于参加学徒制培训并拿到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人社部门直接补贴到人,企业、师傅和学徒三方都各有所得。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还推出了一个引进国际培训平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培训项目和认证体系,推动本地技能人才成长与发展。比如ESG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及相关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国内外ESG评价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完成出海。今年引入的双碳、企业治理、养老护理等重点领域的国际职业培训项目,不仅提升技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
许芹:从1979年第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出现到现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经历了约45年的发展。目前,人力资源服务已成为了一个有6.3万家机构、2.5万亿营收、过百万从业人员的产业。从计划分配到市场择业,从培养职业经理人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历了起步阶段,跨越了发展阶段,进入到成熟规范阶段。
许芹:为应对整个经济的变局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海市人社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比如《关于促进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
在三年行动方案提到,进一步加大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金计划的支持力度,对于为本市重点产业集聚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资金奖励。这条政策无疑刺激了人力资源机构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热情和积极性。
除了出台一系列政策,上海市人社局还搭建平台、举办各种活动,促进供需对接和行业交流。比如,今年1月12日,以“汇聚英才·激发动能”为主题,举办了上海市首届人力资源服务洽谈大会。开幕式上针对企业最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服务,市人社局发布了“揭榜挂帅”项目,我们中智研究院揭榜了三个项目。
许芹:这轮新趋势的主要动因来自宏观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变化趋势,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就业持续增长,灵活用工与高端人才向两极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加速替代人工,海外市场持续发展放量。
二是需求变化趋势,一站式、整体服务解决方案成为基础服务,降本增效成为核心关键,全风险业务外包成为重要模式,基于大数据、AI人工智能的高效、快捷、准确服务成为趋势。
三是产业变化趋势,行业将开启整合重组,产业链向细分发展,产业区域格局会重新调整。
界面新闻:在灵活用工方面,上海正在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护,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逐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获得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你们是否也有相关探索?
许芹: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模式,我们以“合规”与社会价值为首要价值取向,帮企业建立社会化用工标准体系。通过免费咨询,为IT领域、涉及兼职类用工场景的企业客户提供定制灵活用工场景方案,实现企业灵活用工人员管理、场景过程管控、保险保障、验收结算、代扣代缴等全链路一体化服务,成为企业用工的“节流阀”;帮企业解决季节性用工难题,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动与创新力,提升劳动力配置与使用效率,提升员工满意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未来,灵活用工的比例肯定会慢慢的大,需要响应的制度安排来保护劳动者权益,规避其中风险。
许芹: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以人民币计,1-5月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9767.2亿元,执行额65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4.8%。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214.7亿元,执行额338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5.9%, 上海市商务委统计,上半年出境企业登记数据较上年同比增长60%。
今年海外人力资源业务增长较去年有50%-100%的增长,涵盖从技术蓝领到海外市场拓展的管理层。
许芹:主要是专业化和数字化两个方向,数字化毋庸多言,处在数字变革的时代,人力资源产业必须投身数字化变革,才能应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在专业化方向发力,也是顺势而为。我们注意到这轮变化,与以往不同,以前多是因为政策带来的业务调整,这次是产业及客户真正的需求在服务模式和价值创造上全面革新。
以中智为例,中智正在以产业垂直细分为核心主体,以AI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人才培训为抓手,以“战新产业+国际化”为主赛道,构建我们的业务专业体系。